2023/10/08 作者:华都设计
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支持的2023世界设计之都大会(WDCC2023)于9月26日至10月2日在黄埔滨江成功举办。本届大会以“设计无界,造化万象”为主题,以“构建全球设计合作与交流平台、探索设计引领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城市和生活处处充满设计”为使命,开展了3场设计峰会、10大设计领域高峰论坛、发布盛典、时尚秀演和设计嘉年华等近百场活动。9月27日,华都设计(HDD)旗下的《城市中国》团队在2023世界设计之都大会(WDCC2023)主展场成功举办题为《城市栖居新图景——自然与技术之间》的城市主题沙龙。
活动现场
此次沙龙邀请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学博士候选人许晔,同济城乡规划与柏林工业大学城市设计硕士张云婕及“大观自然”自然科普品牌主理人、城市八部联合创始人林悦作为演讲嘉宾出席活动,华都设计(HDD)城乡规划总监崔国担任沙龙主持。
活动海报
崔国做开场主持指出,从田园城市、光辉城市、再到新城市主义……城市似乎总在自然与技术两者之间找寻着自身的定位。 “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探讨自然与生命如何和谐共生更是成为城市发展的热门议题。 “栖居”,成为近年来中国城市的热门话题。例如,2022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以“城市生息”(Urban Cosmologies)为主题。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第五届SUSAS)以“共栖”为主题,展示上海先进的生态发展理念和技术方法,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城等。“栖居“与这些主题一脉相承,共同讨论了现代城市人居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及和谐共生的可能。
《城市中国》对城市绿色空间进行了多视角、多领域的观察和研究。例如,2022年,以上海、成都、香港三座城市为案例,形成“城市×自然”的研究课题,并成功组织三场主题不同但都与公园和绿色空间有关的论坛。此外,第93期杂志《未来社区:中国式未来社区的批判性观察》,从时间、空间、自然、技术、组织五个维度对中国式未来社区进行全面的批判性观察。第84期《都市微绿:公众需求及参与推动的绿色空间转型》则更贴近市民需求,探讨如何在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下实现绿色空间的多元化处理。因此,依托前期关于城市与自然、自然与生活方式的研究沉淀,本次沙龙围绕“栖居”命题发起进一步的探索和讨论,来拆解未来城市栖居的两个面向——生态自然和数字技术,思考城市生活、人居空间的新可能,尝试构建一种更幸福的生活图景。
主持人《城市中国》崔国做开场介绍
主题分享1:《并置,拼贴与层叠:数字时代的家居》
许晔: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学博士候选人,《城市中国》第四期海外观察员。于2017年获北京大学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包括住宅、居住文化、城市的交互关系,绘图与批判性视觉实践等。
本次分享将探讨家的两种呈现之间的联系,一个是 "真实 "世界中物理的家,另一个是我们以数字方式体验的家。我们并不偏爱任何一种,或认为其中一个比另一种更真实。我们想要探讨的是由屏幕、相机和软件所构建的数字元素在家庭生活中意味着什么,以及非物质与物质元素在构建场所时的关系,试图给住宅建筑的变革以启示。
主题分享2:《一场融合式漫步:从环境正义出发寻找自然公共空间》
张云婕:同济城乡规划研究生在读,柏林工业大学城市设计硕士双学位,《城市中国》第六期海外观察员。目前个人研究兴趣为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主要关注历史变迁中,规划如何影响自然要素对空间发展的关系。
从环境正义的角度分享自然公共空间的设计,复刻今年六月在柏林新克尔恩(Neukölln)地区进行的一场城市漫步。嘉宾将替代当时的领队——柏林环境与自然保护协会Herbert Lohner老师,回忆这条路线中所观察到的三类半公共的绿色空间:树干花园(Baumscheiben)、社区农圃(Kleingarten)和立面绿化(含自家阳台)。它们作为城市绿色空间的一部分,在不同的(管理)制度框架下为城市栖息者们提供生态、气候、景观、文化等多重价值。
主题分享3:《城市的“自然”理解》
林悦:“大观自然”自然科普品牌主理人、独立策展人。毕业于清华美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关注自然生态与生态理念的传播与践行。陆续出版“大观自然”系列科普丛书,策划“我是什么鸟”主题展览,致力通过出版与设计的手段传播中国的自然故事与大观自然的生态理念。
以独特的角度探讨城市居民如何重新连接和理解自然。在城市里,“自然”景观有很多,如何通过自然的表象去理解生态的本质?通过分享一些案例介绍城市里“自然”的伪装,给出一些生态践行方案。
主办单位:《城市中国》杂志;城市八部;JUMP第一次跳跃 协办:林记事务所;华都设计(HDD)
策划:崔国、郑子青 团队成员:张晶轩、杨松飞、唐菲、刘诗怡、柯卓林、林悦、成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