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崔国 王婷 图+文/田梦晓 香港大学 编辑/宋代伦
《城市中国》与香港大学建筑系园境建筑学部将于5月22日联合主办“自然与城市”线上讨论会,本文为系列文章第5篇。
在珠江三角洲,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由来已久。面对支汊众多的流域水网与潮湿多水的平原洼地,人们对于自然的态度,从畏惧躲避到改造利用。在此过程中,珠江三角洲的人类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性,在于和自然的紧密结合。建筑、聚落和水网共生,与自然环境共同改变并相互适应。最终形成了多种自然与人工协调共存、人居环境与水环境交融的聚落景观形态。
成带状分布的是以捕鱼为生的渔业聚落。曾经大部分居民都需要顺着一侧的河道出海捕鱼,因此建筑顺着河道展开。
广东省台山市都斛镇冲口渔业村,2018.10
例如在三角洲入海口区域的线型聚落,是在“从海中获取土地”的沙田围垦活动中形成的。聚落顺着线性的围垦堤坝逐渐延伸展开,而其中的建筑也随着从“海”“到“陆”的状态变化而改变。又比如在桑基鱼塘区域,聚落顺着基塘边缘,呈分散或者组团状,镶嵌在水面之间。这些栖息方式与景观肌理的形成,都是人类在适应潮湿多水的自然环境过程中,与自然的“水”“土”转变共同完成。
随着基面种植功能的退化,建筑逐渐扩散于基面之上,镶嵌在池塘周边。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2019.01
在长期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生态系统。譬如对于基塘景观而言,它是一种渔业、农业与聚落生产生活相互结合的复合生态体系。其马赛克状的基塘肌理与点缀其中的聚落单元不仅具有景观价值,鳞次栉比的鱼塘所形成的大片水面也具有类似于湿地的生态功能。可以说,在人工活动的推动下形成的基塘聚落景观,其具有一定湿地功能的水土环境与承担生产生活的人居环境无法分割。在它呈现出的形态中,何为自然景观,何为农业景观,何为乡村与城市?似乎不能简单地定义。
传统的桑基鱼塘区域,聚落、鱼塘与桑基形成了复合的生态体系。
广东省鹤山市古劳水乡,2019.07
而除了上述这种——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历史建设活动中——所形成的对环境友好的聚落景观外,在当代的建设活动中,也有类似湿地的生态系统或者新的湿地资源伴随人工活动产生。比如鹤山的古劳水乡,堤围在当代经过了更为完善的修整,且分段进行了改造,但是河涌内余留的树木与自然生长的草坦,仍然形成了吸引鸟类栖息的小环境。
河道中间的树木、自然长成的草坦和洼地形成了类似湿地的小环境。
广东省鹤山市古劳水乡,2019.07
另一个更为典型的,例如广州南沙新垦镇的当代沙田围垦建设,在将入海口沙坦圈围开垦过程中产生的水土环境与动植物资源,意外地吸引了迁徙候鸟在此栖息。而后经过进一步的保护与规划,成为了三角洲滨海河口较为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也就是现在的南沙湿地。
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种围垦活动的尺度与规模是巨大的,但是它却并不同于当代为了城市扩展建设而快速进行的、从水域直接圈围填埋成土地的围海造田。对于南沙湿地及其周边海域的围垦,从水到陆地的过程是较为长久与循序渐进的。大部分的区域根据围垦的进程与水土状态,仍然保持了水产养殖或者诸如莲藕等沼泽植物的种植。因此可以说,周边渔农业的配合发展,为湿地生态系统的维持提供了更多的保障与机遇。
南沙湿地。与之相隔一条河涌的是大规模的养殖塘。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2019.07
三角洲的另一个特殊性在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强力的城市扩张性,让城市核心、郊野、农村、市镇同样无法完全割裂。当我们在谈论环境友好的生态农业景观,或是湿地资源与水环境的保护时,不论愿意或不愿意、主动或被动,人工环境和城市已经公然或是悄然地介入了进来。在许多地区,呈现在眼前的结果,是自然水域与景观成为了城市用地、基塘和农田被城市建设切割并碎片化、尚未更新完成的农村聚落格格不入地被包裹进了城市肌理中。更多的地方,尽管摩天大楼或许尚未扩散到前文所讨论的生态农业景观中,但是城市文化、城市逻辑已经渗透于其中。
穿插于基塘之间,或被基塘包裹的聚落,现在正在将基塘包围。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19.01
目前我们常讨论在既成的城市环境中,尝试用生态的理念和方法,设计出可以立足于城市中的自然,将湿地、绿地、公园穿插进城市环境之中。而有时,则是在生态环境恶化后,不得不再通过水利、环境治理及设计等多方协调合作,来弥补由于肆意扩张的城市逻辑带来的破坏与失误。
污染更为严重的是工业厂房临近的河涌。化工与生产污水,让整个河道已经呈现乌黑色的淤积。画面中唯一亮眼的粉红色,是附近居民丢弃在这里的废弃席梦思——此处也是生活垃圾遗弃的地方。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2017.05
值得思考的是,面对快速的城市化,是否可以像历史时期的三角洲一样,保持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共同生长与适应?在城市扩张以及新的城市肌理形成的过程中,设计结合自然,而产生更为生态的城市环境。
《城市中国》是由建设部、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广州美术学院、重庆大学等学术智慧资源共同参与的一本课题性的研究杂志。从政治、人文、经济、规划、建筑、艺术、社会生态、商业形态等学科的各层面介绍当代中国在全球化权力空间背景下的发展现状,是对城市生态、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脉络的理性呈现。我们的编辑与设计团队是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对该进程保持敏锐关注和深入研究的一代知识分子。团队运用上海、广州、北京、重庆四地同步编辑、统筹的采编方式,总部设立在上海。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