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二维码
百宝盒:记中国电信安徽公司芜湖数据中心

2016/12/28      作者:华都设计     报道媒体:《时代建筑》2016年第6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中国电信安徽公司芜湖IDC中心 建设地点:安徽芜湖 项目功能:数据中心 建设用地:23 490 ㎡ 建筑面积:37 347 ㎡ 建筑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部分钢结构 设计时间:2009—2012年 建成时间:2012年 设计单位:上海华都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建设单位: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 工艺设备:上海邮电设计咨询研究院有限公司



 电信IDC沿街立面

1 彩云追日,大美芜湖

项目位于安徽省东南部的芜湖。芜湖地处长江南岸,青弋江与长江汇合处,湖沼一片,鸠鸟繁多,生态环境优越,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场地周边自然环境良好,湖水与芦苇相映成趣,许多候鸟来此栖息。一座IDC建筑在此处建造。IDC(Internet Data Centre)即互联网数据中心,属于一个非常“年轻”的建筑类型——设备功能类建筑。由于该建筑类型对数据的安全性和持续性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其建筑形象往往笨重而单调。 基于场地与建筑功能的差异性,设计着重于平衡当代技术、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之间的三角关系。在充分满足数据中心的设计要求的同时,摆脱传统功能类建筑的固有形象,使其融入场所之中。


总平面


2 文化:传统文化的当代演绎

2.1 传统文化:中式百宝盒 

项目以经典的现代主义手法——体块穿插,演绎中式百宝盒的错落造型。芜湖是一个传统的中式小城,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历史悠久。明清时代,由于其工商业发达,被徽商列为全国十六城之一。当时的徽商富甲一方,女眷多喜百宝箱,在芜湖的老宅里还能看到各种各样祖上留下来的百宝箱。数据资料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建筑的造型以错落体块为表现形式,呼应百宝箱这一元素,而数据资料则如同珍宝一般储藏其中。这既是在建筑符号学上的创新,也是对当地传统文化的深层次的共鸣。


传统百宝盒与灵感概念草图

2.2 彩云追日:云朵一般的造型

建筑所处的环境要求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场地的周边是一大片芦苇地,常常有候鸟栖息于此。古往今来,芜湖有“云开看树色,江静听潮声”之美誉。项目虽然属于设备类建筑,但是外部造型需要回应场地的诉求。因此建筑采用了大面积白色穿孔铝板作为建筑表皮。从芦苇地远眺,建筑犹如一朵轻盈的云漂浮在水天之间。通过体块错动与材料搭配,建筑师希望将这个笨重的设备建筑融入环境,营造轻盈和漂浮的观感。


体块化的云

3 功能:建筑语言与技术难点的统一 

3.1 IDC的历史发展

IDC建筑是伴随计算机发展而产生的新建筑类型。IDC在NPS业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主要是通过与某一骨干网的高速连接,并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向网站企业和传统企业提供大规模、高质量、安全可靠的专业化服务器托管。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技术开始飞速发展,伴随着服务器计算的出现,服务器开始在计算机房中寻找它们的位置。其中,数据中心业务是最关键的一个方面。数据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非常重要,必须要控制外界的电磁波干扰,安排好内部的空调、供电、防火和安保。如果一个系统出了故障,那么其运作可能被削弱或完全停止。因此,为了保证数据中心的主机环境的完整性和功能性,必须制定极高的设计标准。


数据机房与运营中心

3.2 平面功能:实用灵活

建筑平面主要由综合楼与数据机房两个部分组成。综合楼为南北朝向,为办公与营业空间提供良好的采光与通风条件,机房则东西向布置。两个建筑相互垂直,自然形成了一个景观广场。综合楼为六层,交通核与辅助用房集中布置在东西短轴两侧;中间部分拥有最大限度的采光与通风;方正的造型将内部空间的灵活性最大化,可以根据未来的需求进行调整。数据机房楼为七层,除了一层为全业务演示厅外,其余楼层均为IDC机房及相关的电力用房。



二层平面图


五层平面图

3.3 看不见的建构(tectonics 2.0)

IDC的设计主要基于对设备的保护。机房内部有各种各样需要提供适应的电信设备,并且这些设备都需要稳定的温度与湿度环境,需要保证其在全年处于恒温状态。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电磁干扰的防护,保证储藏数据的安全性。为了避免电磁干扰,同时兼顾安保要求,大多数IDC均设计了厚重的墙体,或者设置在地下室。

建构学力图展示建筑的真实性,在功能主义的前提下,诚实地表达建筑的结构与构造原理。而本案则更进一步,面对看不见的电磁波,力求通过真实的建筑语言解决实际功能问题。传统建构理论认为,梁柱可以真实反映建筑构件的重力荷载问题,而榫卯可以反映材料相扣的交接问题,这些都是人的肉眼可以看到的建构现象。而电磁波是看不到却真实存在的物质。建筑实体需要通过设计手法对抗(适应)这个看不见的物质。建筑师通过软件模拟分析与实体模型模拟测试发现,通过体块的错落叠加,建筑可以有效地减弱外界的电磁辐射的干扰,保护室内设备。体块的交错叠加不仅是造型功能的诉求,同时也是建筑实体对抗电磁干扰的真实反映。这种真实性不像传统的建构那样一目了然,却对建筑的功能性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从芦苇地看建筑


从左至右分别为 错落体块对抗电磁波、
模拟分析表明错动体块可以有效削弱电磁波的干扰、体块研究模型分析示意图

3.4 材料真实性:视觉边界的探索

对材料进行定向的加工处理并不是当代建筑业才有的新观念。20多年来,安藤忠雄坚持使用“有真材实料的建筑材料”,这种材料的使用基于建筑本体空间形式的需求。建筑师可以通过玻璃与其他透明材料、金属网和织物,用特殊的方法来展现建筑的表皮,把实际界限和视觉界限区分开来。在这方面,最具挑战的便是在透明和半透明之间进行转换。对于本项目来说,出于对内部机器的保护,外墙的材料应是“显性”的实体。金属网架的加入对内部功能起到了进一步的保护作用,同时通过“隐性”的材料表皮呼应城市的关系。在设计中,建筑师对不同材质的幕墙的防护性能和视觉外观进行了比对和研究,包括砖块、金属百叶、木百叶、防辐射玻璃、蜂窝穿孔铝板和金属纱网等,最终选择了这种金属网格的幕墙材料。这种整齐而错落的外围护结构是半透明的,在一天的不同时间段内,光线会呈现不同的变化,当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时,建筑外观也不尽相同。另外,金属网格对于电磁波具有抵抗作用,可以防止外界对内部IDC机房的干扰,甚至蓄意破坏。这种金属网格组成的外围护结构是真实材料的再现。


幕墙拆解图

4 结语:功能与美学的统一

为了设计这座设备功能类建筑,建筑师一直在美学与功能之间抉择。建筑所处的场地对建筑造型提出了诉求,而建筑内部的设备也有相应的诉求。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将这种关系诚实且诗意地表达出来,成为了本项目的重点。建筑师希望借助这个项目,改变人们对IDC建筑的刻板印象。通过对设计手法和建筑语言的控制,使得这类功能性建筑也可以有“高颜值”,为城市形象加分。


从左至右分别是金属材料的透明性、幕墙材质探索实验、建筑拆解图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时代建筑》2016年第6期 居住——面对转型的思考, 《百宝盒:记中国电信安徽公司芜湖数据中心》

《时代建筑》杂志(双月刊)创建于1984年,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至今共出版近150期。《时代建筑》以繁荣建筑创作、增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以“时代性、前瞻性、批判性”为办刊特征,以“中国命题、世界眼光” 为其编辑定位。《时代建筑》关注国际思维中的地域特征,即用世界的眼光来探索中国的命题;同时强调本土特征中的国际化品质,创建以中国建筑为特征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杂志。《时代建筑》采用主题优先的编辑和组稿模式,并设有“设计作品”、“建筑理论的翻译与讨论”、“中国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设计研究”、“建筑教育”、“城市研究”、“建筑技术”、“书评”等栏目等栏目。《时代建筑》自创刊30多年以来,始终记录与参与中国建筑的当代叙事中,以极具批判性的媒体内核、多层次多角度的选题策略、高水准的学术品质、多元的传媒平台与当代中国建筑形成了良性互动,推动了当代中国建筑学科的繁荣与发展。《时代建筑》是透视当代中国建筑的窗口。